第一週 | 1 | 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展望及兩岸故宮的交流互訪 | 國立故宮博物院為世界知名博物館,其藏品更是中華文物之精髓。兩岸故宮經過長達一甲子的隔絕,終於在二00九年二月十四日展開了院對院的互訪,這不僅是兩岸文化交流的一件大事,也是國際典藏中國藝術博物館界的一項重大消息。促成此事的主客觀因素很多,然而加速點燃的導火因子,則是雍正文物借展….. |
第二週 | 2 | 古玉之介紹-玉璧、瑗、磬、環、觿、璜、瓏 | 璧是板狀體環狀的一種,它與環、瑗同形,其分別只是中間孔的大小。孔最大的是瑗,其次是環,璧的孔是最小。所謂「大、小」,有什麼標準呢?古玉中的「觿」又做何解? |
第三週 | 3 | 中國古玉專輯-商圭古玉、殷商古玉、玉劍飾、玉匣、虎符 | 玉器具有某種特殊的意義,它不僅僅可做為實用的裝飾品,同時在宗教、禮儀、儀仗武器與實用工具上,都扮飾著重要的角色,因此玉器也可說是特有的一種藝術品。 |
第四週 | 4 | 多寶格中的玉器珍玩 | 五千多年前的古玉飾、三千多年前的人面紋玉飾件、二千多年前的玉龍與玉虎、漢代的玉璧、宋明玉雕的仿古風格等,有著不同的形制、花紋、沁色、光澤,反映了五千多年來中國玉雕藝術的發展,是多采多姿的。玉是中國人感情上的一種寄託,由玉器的發展,亦可看出它背後反映的社會結構、哲理思想,新的質材的應用、異國風格的吸收,更說明了中國文化包容力的深遠。 |
第五週 | 5 | 校外教學(一) | 參觀故宮院藏玉器。玉,蘊於山川,為天地之精英,人們琢之以成器用,更賦以各種文化意義。玉,在中國文化中,充滿了神祕色彩,它代表著高尚、完美、堅貞與不朽的意義。 |
第六週 | 6 | 漫談雕刻 | 雕塑在美術、工藝領域中,佔有一席舉足輕重的地位。其實,「雕」與「塑」是有區別的;在「雕」的項目中還包含有「刻」的一項。人類在早期文化中,為了維護生存,追求生活,必須自製工具以種植自己的糧食,自製狩獵武器以捕捉動物,自製家具以求安適等等。在揉捏打造與使用工具演變中,人類逐漸習得技能,不斷充實這些需要品,隨著技能的增進,其產品所帶給人們的是快樂安逸與滿足舒適,這種種的技能即具備雕塑之雛形了。 |
第七週 | 7 | 精雕與自然-明清雕刻選介 | 明、清兩朝,雕刻工藝逐漸走上精雕細琢的品味上。加上文人的喜好幾乎主宰了當時上層社會的藝術水準,雕刻工藝也為了滿足他們的要求,陸續雕製出不少雕工精緻,題材典雅的藝術品,其中有不少是文房清玩。如「清 竹黃吉慶有餘海棠花式盤」、「明 雕竹和合二仙」、「清 雕竹持如意小童」、「清 雕象牙鏤空歲朝圖方珮」等介紹。 |
第八週 | 8 | 玩古與仿古-從明清仿青銅器的雕刻作品談起 | 明清的雕刻工藝在媒材方面,常以玉、竹、木、果核、象牙、犀角等作為雕刻的材料,並以不同質材來呈現作品的多樣性。其中,在傳世的雕刻器形裡,有一種專門模仿古代青銅器的造型,型制有鼎、卣、尊、壺等完備的樣式。這些仿古的器形很顯然地,與明清雕刻中模仿繪畫的主題、構圖或是強調雕刻技巧的訴求方式有所不同。事實上,在與其它工藝品稍作比對時,便可看出這是明清時代追求「仿古」、「好古」的風尚。 |
第九週 | 9 | 公民週 | 學員自由選修公民週論壇 |
第十週 | 10 | 校外教學(二)明清時期的雕刻藝術 | 「神乎技矣」原是乾隆皇帝於<快雪時晴帖>前副葉上的題字,用來盛讚並推崇王羲之筆法技巧出神入化。這樣對技法高妙的讚嘆,令人不禁聯想到許多清宮舊藏的雕刻器類,其選材考究,造型獨特,超越原本實用功能,突顯對精緻生活之追求,更依材質特性結合各種雕刻技藝的匠心巧思,展現致廣大而盡精微的雕刻藝術。 |
第十一週 | 11 | 扇裡乾坤-扇和扇面書畫 | 扇子為人類日常生活使用的一種器物,古今中外皆有,司空見慣,無足為奇。但是,我國的扇子卻不一樣,不僅發展歷史源遠流長,而且演進過程中,於實用一途外,還曾沾染文學,滲浸書畫,蔚成獨具特色的民族藝術文物之一,意義不凡。這些書畫扇面,表面看來,只是前人的藝術結晶,然而背後卻隱藏著民族豐厚文化的背景,有如祖先豐饒生活的縮影。希望生活在現代精神生活日益走向貧乏的我們,值此疾聲呼籲提倡精緻文化生活聲中,於了解是項文物之餘,能透過這些小小扇面,而涵泳古人靈蘊,擷取古人生活精粹,藉以有助於提昇與充實我們的生活內涵。 |
第十二週 | 12 | 書畫精華展品介紹 | 晉王羲之《快雪時晴帖》、《平安帖》、《如何帖》、《奉橘帖》;唐顏真卿《祭姪文稿》;宋郭熙《早春圖》;宋范寬《谿山行旅》;宋黃居宷《山鷓棘雀》;宋李唐《萬壑松風》;宋人《岷山晴雪》都是美術史的經典作品。 |
第十三週 | 13 | 清 黃慎畫家珍聞 | 我國古代畫家,很多極富傳奇性的,像唐伯虎、王冕、任伯元等等,都給後人留下很深的印象;唐伯虎為了一位少女,甘願為之傭;王冕不曾涉足官宦,皇上卻頒賜給他參軍官職,任伯元出身街頭畫家,而不畏地痞流氓騷擾。要是各朝代逐一寫起各人軼事趣聞,恐非三言二語可道盡。 |
第十四週 | 14 | 校外教學(三)書畫館常設典藏 | 參觀故宮院藏書畫精華展 |
第十五週 | 15 | 唐宋陶瓷─中國陶瓷藝術的黃金時代 | 中國陶瓷藝術輝煌燦爛,自新石器時代的彩陶、輪製黑陶,商周時期的硬陶及釉陶。以及雄偉的秦俑,各色之漢晉南朝陶瓷器,悠長豐富的燒窯經驗,為中國陶瓷藝術奠下堅實的基礎。不過,其中最璀燦堅車的一粒礎石,於唐宋時期奠定下來。從文獻記載上的窯名及近來發掘的窯址算來,唐代的窯場比過去多得多。 |
第十六週 | 16 | 元代陶瓷的造形與裝飾 | 西元十三世紀晚期,元世祖忽必烈終於統一中國全境,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。由於東西交通大開,中國在這一段時期中,大量的吸取了世界許多國家的文化藝術精華,因而對傳統文化,產生了一股強大的衝擊力。尤其是在紋飾、造型、工藝材料等等方面的輸入,形成了中國藝術史上一個變革的原動力。像青花鈷藍原料的輸入,以及各式西方、中亞和印度、西藏等等的器物造型,也都對我國的陶瓷製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。最明顯的例子如四系小口扁壺、扁圓形執壺、僧帽壺和多穆壺等等,都充滿了異國風味。 |
第十七週 | 17 | 乾隆皇帝的古陶瓷品味 | 透過乾隆皇帝賦予文物的御覽、鑑賞標記,追溯他鑑賞陶瓷的觀點,以及透過陶瓷形塑而出的帝王形象。 |
第十八週 | 18 | 校外教學(四) | 參觀故宮院藏陶瓷展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