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週 | 1 | 相見歡 | 1.講師介紹 2.學員自我介紹(建立通訊錄)3.選班代 4.課程介紹(含混成上課方式) |
第二週 | 2 | 地方文化的青年參與 (一) | 青年投入地方的創新思維、實況與影響:以地方性社區營造、地方創生與各部會相關計畫為例分享 |
第三週 | 3 | 地方文化的青年參與 (二) | 台北都會區的第二條輕軌在安坑,安坑的老地名是暗坑,讓我們跟著在地青年來一探究竟! |
第四週 | 4 | 來自法國的白晝之夜+手機影像紀錄 | 源自於2002法國首都巴黎舉辦的文化活動,從晚間19點開始一直到天亮,台北也在2016年起效法,今年選址在北投舉辦。除了了解國際型夜間藝術祭操作的型態,也透過手機練習夜間攝錄影的技巧。 |
第五週 | 5 | 從台北看國際型藝術季 - 白晝之夜(士林版) | 白晝之夜選址與策展主題多以既有環境與館所做巧妙的結合,從過去的西區、大直、公館、南港跟北投(線上),今年就在士林,讓我們一起實際走訪,體驗它的迷人之處吧! |
第六週 | 6 | 桃園學:社區大學間的交流旅行(一) | 一樣同為發展地方學的社大課程,讓我們一起交流,並一探桃園老城區與特殊的移工文化! |
第七週 | 7 | 桃園學:社區大學間的交流旅行(二) | 一樣同為發展地方學的社大課程,讓我們一起交流,並一探桃園傳統市集、清代鐵道的古往今來! |
第八週 | 8 | 天母學:想要偽出國,還可以去哪裡? | 每年十月天母最熱鬧的活動「天母搞什麼鬼?」,讓我們一起體驗天母的國際風情,以及外國文化本地化的交融情境! |
第九週 | 9 | 公民週 | 學員自由選修公民週論壇 |
第十週 | 10 | 青年返鄉玩藝術 - 穀稻秋聲 (一) | 當青年透過自己的專業與對土地的理解,試圖以創新或更勝以往的方式回到鄉土,讓土地的養分能被活化、更為茁壯發展。這次我們將實際走訪東部的案例,讓大家看看不一樣的台灣經驗。 |
第十一週 | 11 | 青年返鄉玩藝術 - 穀稻秋聲 (二) | 自七年前由返鄉青年發起的山谷草地音樂節,陸續號召在地居民投入,捲動更多資源導入而極具規模。透過參與音樂節形式,了解返鄉服務可能性,並學習其成效與反思在地發展可能性。 |
第十二週 | 12 | 私房遊程規劃自己來 | 食住行遊購娛;旅程中的各種安排都會影響參與的感受,透過本學期的活動體驗,讓您在下課之後,也可以透過安排一趟最獨特的旅程。 |
第十三週 | 13 | 地方文化的青年參與 (三) | 士林北投交界的洲美社區,有一條難得沒有被水泥包覆的自然河道,讓我們一起尋覓連在地人都不一定知道的秘境 - 五分港溪! |
第十四週 | 14 | 台北學:你不知道的台北 | 行之有年的Open Taipei (打開台北),有機會一睹平常無法進去的場館、空間、工作室,把握每年難得的機會,跟著我們衝一波吧! |
第十五週 | 15 | 新莊學:社區參與的想望與動能 | 透過新莊大排周邊的社區參與,發現在地居民對於地方發展與願景的想望與動能。 |
第十六週 | 16 | 北投學:泉源之鄉 - 北投的十八份 | 北投的泉源里,同時擁有珍貴的溫泉與自來水源,在地居民運用特殊的自然環境,也培育了不同於他地的自然農作型態。 |
第十七週 | 17 | 遊程紀錄分享+Vlog影片欣賞 | 討論本學期遊記的分享方式、實務討論,觀摩網路上Vlog形式的網紅影片,設法應用在自己的實景拍攝作品中。 |
第十八週 | 18 | 期末成果分享與驗收 | 學期個人遊記之分享交流 |